SERVICE PHONE
13988889999发布时间:2025-11-08 19:32:05 点击量:
赣超联赛,江西城市足球,赣超赛程,赣超比分,赣超球队,赣超直播11月2日那个雨夜,注定让千万人刻骨铭心。与雨水交织的,是绿茵健儿奋勇拼搏的汗水和无数球迷情难自抑的热泪。
终场哨响,赣州队锁定1∶0的比分,从而以两回合3∶0的总比分战胜宜春队,在赣州全民健身中心(赣州“鸟巢”)捧起“赣超”冠军奖杯。
这座沉甸甸的冠军奖杯,不仅镌刻着足球竞技的荣耀,更淬炼出一座城市的精神锋芒。
以球之名,为城而战。从盛夏的鸣锣开战到深秋的巅峰问鼎,赣州勠力同心,在绿茵争锋和赛事承办中弘扬苏区精神、长征精神,创新办赛模式,激活全民热情,让赛事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“流动窗口”,用113天完成了一次大考、交出了精彩答卷。
11月2日,4万多名球迷涌入赣州市全民健身中心,为赣州队加油。最终,赣州队夺得2025“赣超”联赛冠军。记者刘青 摄
“‘苏超’火爆,没想到‘赣超’也毫不逊色。”来自江苏无锡的球迷徐文清看完“赣超”决赛后由衷赞叹,“赣州‘鸟巢’的主场氛围太燃了,场馆一流、组织有序、节目精彩、文明好客,这样的‘赣超’,谁能不爱?”
时间拨回至今年5月,“苏超”凭超高人气火爆“出圈”,让赣州市融媒体中心、赣州文传集团敏锐捕捉到本土体育赛事的巨大潜力,第一时间组建考察团,奔赴江苏学习取经。“常州队主场对阵南京队,3.6万人的现场,那种热情和场面,让我们震撼。”考察团队冒雨观摩“苏超”比赛后,形成了一份详细考察报告,成为“赣超”赣州赛区赛事运营的“启蒙教材”。
7月,2025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正式开赛。赣州在赛事承办中没有陷入“照搬复刻”或“另起炉灶”的纠结,而是“立足自身实际,边跟跑边创新”。这份“作业”,赣州“抄”出了自己的“赣派”风格:
赣州展现出惊人的组织效率: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把“赣超”作为带头开展“如我+”行动的实训场,以“球迷”身份体验流程,以“指挥长”身份调度全局。围绕“办出水平、办出特色、办出影响力”的目标,一个由市长任组长、38个部门参与的工作专班迅速成立。作为“赣超”赣州赛区承办单位,赣州市体育局精心策划、统筹推进各项工作,扮演了组织者、协调者和体文旅商农融合推动者的重要角色。
与全省其他设区市不同,赣州市体育局经过慎重考虑,将赛事宣传运营交由赣州市融媒体中心和赣州文传集团负责,迅速将“苏超”成功经验直接“嫁接”到本土,探索出“赛事运营+媒体传播”的新路径,有效放大了“赣超”声量,让这季草根体育盛宴迅速引发全民关注。
7月13日首战萍乡,21068名观众涌入赣州“鸟巢”,刷新江西足球赛事单场观赛纪录;8月31日对阵吉安,41086人的观赛规模再破纪录。票务系统显示,每场比赛“想看”人数持续突破新高,“赣超”决赛超40万人标记,赣州主场9.9元门票常常10秒内售罄,“一票难求”成为常态。
“亲民票价”带来的“长尾效应”远超预期,不少市民从“偶尔看球”变成“场场必到”,甚至形成了“全家观赛团”“同事助威组”等固定群体。数据显示,赣州赛区8个主场赛事累计吸引超30.9万人次,场均3.9万人次,跻身全国草根足球赛事上座率第一梯队。
其间,赣州市级媒体平台全网推送涉及“赣超”的原创内容7580篇次,全网曝光量达15.23亿次。15个主客场赛事直播总观看量超2250万人次,场均观看量达150万人次。21个赣州相关话题强势跻身微博、抖音热榜,7次登顶抖音同城热榜榜首,2次闯入全国热榜,其中,# 居全国热榜第2,# 排全国热榜第10,话题热度持续攀升,尽显全民追捧热潮。
今年5月投入运营的赣州“鸟巢”,设施广受群众好评、观众容量居全省第二,赣州将“赣超”赛场由原定的区体育场改至“鸟巢”。7月13日首战当晚,声光电系统与MC激情解说的完美配合,让“鸟巢”的主场氛围直逼职业赛事观赛体验。
首战结束后,有球迷留言:“球员球衣英文名不如中文亲切。”下一场比赛,赣州队便全员换上了中文姓名球衣。这种“球迷提、马上改”的响应机制,让“赣超”从“主办方自嗨”变成了“全民关切”,进而圈粉无数。
为老年观众和带娃家庭开设缓冲通道,热天免费派发扇子、藿香正气水,每场投放超100辆免费接驳车解决散场难题……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,从赛事组织的精细化到文化元素的融入,赣州力求将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,做到让人眼前一亮、心生温暖。
围绕“让球迷看得舒心、玩得开心”,9个专班实行全流程闭环保障,公安、消防、交警、医护人员、供电、公交等多部门与志愿服务群体高效联动、紧密协同,近3万人次化作“红色暖流”,活跃在各个岗位。
据不完全统计,赛事期间,累计投入安保力量22000人次,志愿者2451人次,医疗保障车近30辆次,医护人员近300人次;免费接驳保障车超1100辆次,接送球迷约5万人次;赣州球迷累计7000余人次随队远征8个客场助威。
学习“苏超”,不能机械照搬。办出自己的特色、展现赣州的温度和气质,才能提高群众的接受度和外地球迷对赣州的好感度。这些细致入微的安排,让“鸟巢”既成为体育竞技的赛场,更成为展示城市管理水平的赛场。
“跟着‘赣超’游赣州”。赣州没有让“赣超”停留在体育赛事层面,而是以“文体旅融合”为突破口,将赛事门票转化为“城市文旅一卡通”——球迷凭当日球票,可免费游览赣州51家国有A级旅游景区,在指定餐饮、酒店享受专属折扣……由此,赣州将一季看似“赔本赚吆喝”的草根赛事,打造成为一台激活全域消费链的“发动机”。
赛场外的“美食+文创”集市,成为展示赣南特色的重要载体:赣州富硒农产品、赣南脐橙、泡小燕、鲸裕清酒等特产借助赛事流量走向全国,手工客家服饰、苏区文创产品等成为特色“伴手礼”;周边商超、美食街区打造“赣超第二现场”“赣超夜市”,赛事转播搭配特色小吃,吸引大量市民驻足消费。赛事直接带动赣州餐饮、住宿、文旅等领域综合消费增长三成以上,实现“一场比赛激活一座城”的良性循环。
从最初“压力山大”到渐渐“游刃有余”,赣州用开放的姿态学习,用创新的胆魄实践,将“借鉴”之路,走成了独具特色的“赣派”出彩之路。当全国媒体聚焦“赣超”,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季热血奔涌、相拼相励的足球比赛,更是一座底蕴深厚、充满活力的城市。
他们是平均年龄20多岁的企业职员、在校学生、个体老板,平时“隐身”于各行各业;穿上“赣超”战袍,便化身绿茵勇士。
足球于他们是热爱,为城而战是使命——这份从草根土壤中生长的执着,正是赣州城市精神的鲜活注脚。
决战之夜,球员更衣室里弥漫着紧张与炽热的气氛。赣州队队长曹涵智目光扫过每一位队友:“我们今天要在‘鸟巢’上空点燃自我,照耀这座城市!”这句赛前动员,铿锵有力,意味深长。
终场哨响,冠军奖杯的光芒与球场灯光交相辉映,球员们相拥而泣,曹涵智高举奖杯的瞬间,整座“鸟巢”沸腾。这抹耀眼的金色,不仅是对数月拼搏的最好回馈,更如一束光,照亮了赣州足球的前路。
故事的开端,并没有太多光环。“赣超”小组赛赛程公布时,赣州队虽被本土球迷寄予期望,但业界人士的研判却很冷静——在“赣超”中属“中游偏上”球队。年轻球员的冲劲与老将的沉稳之间,“磨合”是绕不开的难题。
小组赛前三轮,赣州胜萍乡、平宜春、胜吉安,每一场比赛都跌宕起伏,拼尽全力拿下南区第一。正当势头向好,球队却陷入低谷:平新余、输抚州、输萍乡,关键传球犹豫、临门一脚失准,让胜利屡屡擦肩而过。一时间,质疑声纷纷袭来。一周后,客场挑战南区“领头羊”宜春队,舆论几乎一边倒看衰赣州队。
危急时刻见线多名赣州球迷齐声高唱:“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,擦干泪,不要怕,至少我们还有梦……”歌声如暖流,涌入球员的心田。“那一刻,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”曹涵智说,“必须为了赣州城市荣誉,像勇士一样去战斗!”
球迷与球队的双向奔赴,是城市凝聚力的具象化表达。当个人热爱与城市荣誉相连,便会迸发出无穷力量。
越是低谷,越能看清队伍底色。调整充实后的教练组从生活作息到战术细节逐一梳理,球员们放下杂念,训练场上的呐喊多了,配合更默契了,眼神里的迷茫被坚定取代。他们深知,对球队实力的质疑,是压力更是动力,两连败的低谷不是终点,而是“逆袭”的起点。
需要改变的太多,剩下的时间太少,“信念重塑”至为关键。客场对阵宜春队,教练组定下“死守+反击”战术。死守不是坐以待毙,是用顽强意志筑就钢铁防线,反击则是握指成拳的致命一击。最终,赣州队顶住宜春队潮水般的反扑,拿下宝贵的三分。
比胜利更重要的是,赣州队找回了信心和克敌制胜的法宝——团结与拼搏。此后的征程,赣州队彻底点燃“拼劲”。踢出“圆月弯刀”的罗罡拼至抽筋、屡次倒地的侯绍伟不屈爬起、膝盖流血的叶景涛不下火线,还有卢欣一次次冲击与回防的担当、老将曹涵智和裴晨淞带伤上阵的坚韧……他们不知疲倦地奔跑,用身体阻挡射门。11人如一人,无怨无悔,同袍同心。正如球队教练韩翔宇所说:“(就算)把你踢得头破血流,你也是赣州的英雄。”
巅峰对决,对手仍是宜春。决赛两回合,双方攻防节奏快得让人窒息,最终赣州队凭借团队的协同力量和王牌射手卢欣的出色发挥,以3:0的总比分赢得胜利。
那一刻,球员们相拥在一起,尽情宣泄激动。曹涵智高举奖杯的瞬间,胜利的光芒照亮了球员满是汗水的脸庞,也再次点燃了这座城市的绿茵梦想、奋进豪情。
草根与城市的双向成就,恰是“为城而战,执念成光”最生动的写照。这不仅是一支球队的胜利,更是一座城市的荣耀——平凡人因执着而生辉,一座城因追梦而伟大。
从一度遭受质疑到最终成为冠军,赣州队用行动诠释了“搏出范”的真谛:是不被看好时的不放弃,是落后时的不退缩,是每一次拼抢都全力以赴的态度。他们更用结果证明了“拼出冠”的底气: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日复一日的训练磨合,靠一场接一场的奋力拼搏,靠全队上下拧成一股绳的坚定信念。
“一送里格红军,介支个下了山……”当《十送红军》的深情旋律在赣州“鸟巢”响起,4万余支手机电筒汇成星海,91年前于都河畔的送别场景在现代化的绿茵场上完成跨越时空的重现。
8月31日晚,105位来自于都的演员,手捧105双编结整齐的草鞋缓缓步入赛场,一场穿越历史的情感共鸣在此刻被点燃。这场精心策划的中场表演,在短视频平台短时间播放量突破2000万,央视新闻、新华社等央媒纷纷转发,全网传播量超5亿次。
“赣州‘鸟巢’现场太燃了!”“原来红色文化可以这么潮!”——这个夏秋之交,“赣超”联赛的话题刷屏网络,让红色故都赣州,借足球之势“红”遍全国。
红色,是赣南最鲜明的底色。这片土地上,曾有60万人支前参战、30多万人参加红军,留下数不清的红色印记。如何让红色文化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,走进并扎根于年轻人心里?赣州率先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“赣超”赛事的做法,获得了广泛好评,给人以有益启迪。
《十送红军》的爆火,打开了各个“赣超”赛场的“红色开关”:南昌主场5万余人激昂高歌《团结就是力量》,吉安主场全场合唱《映山红》,九江主场深情演绎《为了谁》,上饶主场配乐朗诵《可爱的中国》,鹰潭主场齐声唱响《歌唱祖国》……与红色经典相映生辉的,还有新余主场推出《天工开物》主题舞剧,抚州主场唱响《我在牡丹亭等你》的经典唱段,等等。红色文化、传统剧目轮番登场,形成了“一赛地一文化标识”的生动格局。
足球与草鞋的“相遇”,红色旋律与现代体育精神的交融,本质上是体育精神和苏区精神、长征精神内核的共振共鸣。竞技体育和红色文化的碰撞,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,彰显出红色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与生命力。
这场“现象级”中场秀,也彻底激活了赣州文化传播的创造力。于都唢呐、石城灯彩、赣县东河戏与客家舞龙、宁都道情、龙南客家织带舞、会昌畲族摆字龙等非遗展演先后走进赛场,还有大余《牡丹亭》选段、安远情景歌舞《清清东江水 甜甜赣南橙》、章贡区民俗舞蹈《宋城韵 章贡美》、会昌音舞诗《风景这边独好》等特色节目相继登上中场舞台。市残联组织残疾人与志愿者手拉手表演手语版《我爱你,中国》,将足球与本土文化、家国情怀自然融合,引发强烈共鸣。
“红”为底色,“暖”显温度。赛事中涌现的无数温情细节,让足球超越了竞技范畴,成为连接个人、家庭与城市的纽带。透过镜头语言,世间的温情大爱在这里汇聚交融,通过网络广泛传递,成为溢出大屏小屏的股股暖流。
暖流中,有舐犊情深的骨肉亲情。50号球员罗罡在全家总动员现场助威下,踢出了轰动全国的“圆月弯刀”。“全力追随,心无遗憾!”八强淘汰赛次回合赣州对阵南昌,其父罗东明携妻女特意从广东梅州驱车数百公里观看比赛,自费印制百件助威服给众多亲戚,组成最强后援团来为罗罡加油。
暖流中,有言传身教的师生之情。28号球员卢欣荣获本届赣超的“最佳球员”“最佳射手”。身为一名小学教师,他想让老区孩子也能踩着足球追梦,30名学生现场观赛助威后感言:“卢老师用行动教会我们面对任何挑战都要全力以赴,拼搏到最后。”网友留言,他是草根明星,也是最美教师。
暖流中,有惺惺相惜的兄弟之情。前一秒还在拼命抢球,后一秒看见身边的对手倒地抽筋,立即上前帮助拉抻。“场上是对手、场下是兄弟”的文明风尚,在赣州“鸟巢”时时呈现。
暖流中,有萍水相逢的人间温情。为迎接南昌、九江、萍乡、宜春、吉安、抚州等地“走亲戚”的客人,客家乡亲将烫皮、米果、甜柚等特色小吃分发“投喂”;开展“苏B赣B一家亲”“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”球迷联动,邀请江苏、广东的“远亲”球迷跨越千里奔赴赣州赛场,并为湖南长沙、郴州、永州等外地球迷安排了满满当当的赣州行程;公交司机、交警、志愿服务者微笑服务,与球迷挥手击掌;夜宵摊主坚守到深夜,为赣州队接风庆功;定居西班牙多年的赣州籍华侨陈桂生,两度专程回国观看“赣超”比赛并赞助赛事,他说:“我爱看足球,更愿为家乡办‘赣超’尽点绵薄之力。”
因为温暖,所以亲切。“赣超”联赛首轮赣州队主场3∶1胜萍乡队,赛后《致赣赣:脐橙很甜来日再会》《致萍萍:一见如故萍城再聚》的温情互动,展现了超越胜负的深情厚谊。双方球迷互赠伴手礼,感慨看球就像在“走亲戚”。网友们顺势造梗:“把南昌滕王阁搬去赛场”“把明月山七仙女拐来加油”“把赣州‘鸟巢’带回家”,这些造梗调侃的背后,是11座城市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。
因为温暖,所以共情。场上“11人”连接场外千万人,激发源源不断的动力。当九江队拼至最后一秒获赞虽败犹荣,当看台上的呐喊让人忘却凡俗,团队的荣耀、城市的骄傲、文化的认同便在心中涌流。原本陌生的人们,因同一份热爱共同征战绿茵,用战歌“将异乡变成主场”。每个人每一声呐喊,都让场内外的球迷成为赣州队的“第十二人”,与千万颗心同频共振。
红色文化为赛事注入精神动能,让体育竞技超越场上胜负;人间温情为赛事筑牢情感根基,让城市联结跨越地域阻隔,二者交织奏响的文化与情感双重奏,是“赣超”引发全民共情共鸣的核心密码。
冠军之夜,随着赣州“鸟巢”最后一盏灯熄灭,这里重归宁静。但这里发生的故事、传递的热血温情,如点点星火,必将燎原。勇于突破、百折不挠、团结协作的精神,正汇聚成赣州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动力。未来,或许还有更多挑战,但只要团结拼搏、勇争一流的信念不变,赣州定能在绿茵场上,续写更多属于自己、属于这座城市的荣光。
